查看完整版本: 2013年数学高考题另解征稿出版公告

admin 2013-6-8 06:31

2013年数学高考题另解征稿出版公告

欢迎投稿您好!请您写稿时注意以下几点:
   1.“一个不”:不求全面系统;
   2.“两个一”:(一篇文章)只要求能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哪怕是很小很少的一个问题),能给考生一点启示;
   3.“三个角度”:选题的产生可从以下三个角度来思考——考生最容易失分的、最容易拿分的、最容易疏忽的(如阅读理解细节题中最易错的地方在哪里)。
   总之,用最简洁的语言直截了当地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让考生只需花三五分钟,甚至一两分钟,就能得到一点启示。提倡千字,最好在两千字以内。
   您在教学实践中一定会有这样的经历,学生本来可以得分的却失分了,那么,请将此题摘录下来,略加分析并给予提示,让学生在今后遇到同类的问题能够顺利解决,这就是一篇好文章。
   试试吧,期待您的来稿!
。出版。联系15986697018.笔友教育网
笔友教育网已经公布2013年广东理高考数学参考答案,请大家提出宝贵建议。官方网站至今未公布答案。
2013年广东理科高考数学参考答案
1容易题
2C
3C
4A
5B
6D
7B
8B
9(-2,1)
10.-1
11.7
12.20
13无数条
14.pcosa+psina-2=0
16(1)1
(2)17/25
17(1)21
(2)4
(3)16/33
18(1)作DE的中点O1,OO1垂直面A^OO1,OO1垂直A^O,DE垂直面A^OO1,DE垂直A^O.A^O垂直面BCD.
(2)根号15比5
19(1)4
(2)n^2,n的平方。
(3)n=1,n=2时命题成立,
n>=3时,用放缩法,裂项法。n^2>(n-1)n,1/n^2<1/(n-1)n=1/(n-1)-1/n容易证明。
20(1)x^2=4y
(2)设切点坐标A(x1,y1)B(x2,y2)由切线斜率相等可知,X1,X2是方程X^2-2X0X+8+4X0=0的两个根,韦达定理X1+X2=2X0,X1X2=8+4X0可得AB直线方程Y-Y1=(X-X1)X0/2.Y1=X1^2/4,X1是方程X^2-2X0X+8+4X0=0的根.AB直线方程y+x0-2=x0x/2

(3)由定义化为|AF||BF|=(Y1+1)(Y2+1)=2X0^2-6X0+9最小值=9/2,X0=3/2时取得。
21(1)导数大于0,定义域内x<0,x>ln2为增区间。(0,ln2)为减区间
(2)1/2<k<=1时,极值点为x=0,x=ln(2k)<k.f(k)f(0)比较可知最大值为f(k)=(k-1)e^k-k^3.
以上答案只供参考,标准答案以官方网公布为主。
当前位置:首页>>高中数学>>教师中心>>高考专栏>>专题讲座
巧思妙解2011年高考数学题(全国卷)
杨洪林
1.(Ⅰ卷,文21)已知函数.



(1) 证明:曲线y = f(x)在x = 0处的切线过点(2,2);



(2)若f(x)在x = x0处取得极小值,x0∈(1,3),求a的取值范围.



【参考答案】



(1).



由得曲线y = f(x)在x = 0处的切线方程为



.由此可知曲线y = f(x)在x = 0处的切线过点(2,2).



(2)由得



①当 -- 1≤ a ≤- 1时,没有极小值;



②当或时,由得



故x0 = x2 .由题设知 ,



当时,不等式无解;



当时,解不等式 得.



综合①②得的取值范围是.



·巧思·



①(1)中,利用“k切 = kPQ”(P、Q为定点、切点),根据“两点决定一条直线”,可以避免求出切线方程,而“直截了当”地证明。



②(2)中,利用三次函数的中心对称性,先将f(x)化为“中心式”,求出对称中心(- a,c);再利用x 3系数为正的三次函数的极大值点和极小值点分别在“中心点”的左、右,便得x0 >- a。



③ 将方程f ’(x0)=  0中含x 0的项配平方,得到(x0 + a)2,“0<x0 + a<3 + a”便就有了作用;再将含a的项合并,得到2a(1- x0),“x0>1”也就有了作用……如此,可避免解方程和分类讨论。



·妙解·



(1)设P(2,2),切点Q(0,12a - 4).k切 = 3 - 6a = kPQ切线PQ.



(2)f(x)可化为(x + a)3 + b(x + a)+ c曲线y = f(x)关于点(- a,c)对称x0>- a.



题设 f  ’(x0)=3(x02 + 2ax0 + 1 - 2a)= 00<(x0 + a)2 = a2 + 2a -1<(3 + a)2,



且2a(1- x0)= x02 + 1>0(x0>1)a<0a∈(-2.5,--1)即为所求.



【评注】



①(1)中,证明过一已知点、斜率也已知的直线必过另一定点,不等于一定要先求出直线方程、再将坐标代入检验;解题要做到“能省则省”、能不“绕弯子”则尽量不“绕弯子”。



②(2)的求解过程,体现了命题的本意:为何函数式中x2的系数用3a而不用a?为何条件是“x0∈(1,3)”而不是“x0∈(0,3)”或“x0∈(2,3)”等?可谓“首尾呼应”、“问答相称”。



③二次函数的图像(抛物线)是轴对称图形,三次函数的图像(S形线)是中心对称图形;前者的定义域分为两个单调区间,后者的定义域为一个单调区间或分为三个单调区间;教师可补充介绍后者的性质。



2.(Ⅰ卷,理21、文22)已知O为坐标原点,F为椭圆在y轴正半轴上的焦点,过F且斜率为 -的直线与C交于A、B两点,点P满足.







(1)证明:点P在C上;



(2)设点P关于点O的对称点为Q,证明:A、P、B、Q四点在同一圆上.



【参考答案】



(1) F(0, 1),的方程为,代入并化简得.



设, 则







由题意得所以点的坐标为.



经验证点的坐标满足方程,故点在椭圆上.



(2)由和题设知,,的垂直平分线的方程为.①



设的中点为,则,的垂直平分线的方程为.②



由①、②得、的交点为.,



,, ,



,故 ,



又, ,所以,



由此知、、、四点在以为圆心,为半径的圆上.



·巧思·



①将A、B的坐标设为对称式(关于中点D对称),可得两个对称的等式,由此又得两个简单的关系式;再利用“kDF = kDA”所得简单的关系式,便可求出点P的坐标及其它结果。



②利用平面几何中“圆的相交弦定理”的逆定理,证明“DA·DB = DP·DQ”,可得A、P、B、Q四点共圆.如此,可避免出现直线方程和复杂的代数式,而节省许多文字、减少不少篇幅。



③将(1)、(2)合并解答,则进一步节省许多文字、减少不少篇幅。



·妙解·



(1)(2)F(1,0),设AB的中点D(a, b),A(a + m,b + n),B(a - m,b - n)(abm n≠0),则2(a + m)2 +(b + n)2 = 2,2(a - m)2 + (b - n)2 = 22am + bn = 0,2(a2 + m2)+(b2+ n2)= 2   ①,



且kDF == kDA = -  ②,



P、D、Q共线. ①②(a,b)=      (,),m2 =,n2 =.



P(-,-1)在椭圆C上,且DA·DB = m2 + n2==3(a2 + b2)= DP·DQA、P、B、Q四点共圆.



【评注】



①“对称美”是数学美之一,设立“对称式”求解问题也是数学研究中常用手法之一。



②将初中数学知识与高中数学结合运用,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深为浅、化神为凡”。



3.(Ⅱ卷,文20)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曲线与坐标轴的交点都在圆C上



(1)求圆C的方程;



(2)若圆C与直线x – y +  a = 0交于A,B两点,且,求a的值.



【参考答案】



(1)曲线与坐标轴的交点为(0, 1),(3±2, 0).



故可设圆的圆心坐标为(3,t),则有32 +(t -1)2 =(2)2 + t 2.



解得t = 1,则圆的半径为= 3,



所以圆的方程为(x-3)2 +(y -1)2 = 9.



(2)设A(x1, y1) B(x2 y2)其坐标满足方程组.



消去y得到方程2x2 +(2a - 8)x + a2 -2a + 1 = 0,



由已知可得判别式 △=56 - 16a - 4a2>0.



由韦达定理可得x1 + x2  = 4 - a,x1x2 = ,①



由可得x1x2 + y1y2 = 0,



又y1 = x1 + a, y2 = x2 + a,所以2x1x2 + a(x1 + x2 )+ a2 = 0,②



由①②可得a = -1, 满足△>0,故a = -1.



·巧思·



①(1)中,利用“圆的切割线定理”的逆定理,便知y轴与圆相切,则圆心和半径立得。



②(2)中,将坐标轴平移,使圆心成为原点,则方程比较简单、运算比较方便。



③ 将点A、B的坐标设为对称式(关于中点对称并利用直线斜率为1的条件),可得两个对称的等式,由此又得两个简单的关系式,从而进一步方便了运算、缩减了过程。



·妙解·



(1)曲线与坐标轴交于D(1,0),E(m,0),F(n,0)m + n = 6,mn = 1OD2 = OE·OF



切线OD圆心(3,1),半径r =3C:(x-3)2+(y -1)2= 9.



(2)平移坐标轴,使C成为原点,则O(-3,-1),C:x2+ y 2= 9, 直线:x–y + 2 + a = 0.



可设A(b + d,c + d),B(b - d,c - d)(b + d)2+(c + d)2= 9,(b - d)2+(c- d)2= 9



b2+ c2 + 2d 2= 9 ①, b + c = 0 ②.(b + d +3)(b–d + 3)+(c + d + 1)(c - d + 1)     = 0 ③.



①②③2b = -1a =(c + d)-(b + d)- 2 = -2b - 2 = - 1.



【评注】



①(1)中,平面几何知识的运用,使得解题的步骤“顺流直下”、“势如破竹”、“一气呵成”。



②(2)中,坐标轴的平移运动,使得圆的方程变为标准式而利于运算,其手法可广泛运用。



③ 关于中点(中间值)对称的式子的采用,使得一些相反的量可以抵消,其方法可以推广。



4.(Ⅱ卷,理20)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点A(0,-1),B点在直线y = -3上,M点满足∥,·=·,M点的轨迹为曲线C.



(1)求C的方程;



(2)P为C上的动点,l为C在P点处的切线,求O点到l距离的最小值.



【参考答案】



(1)设M(x,y),由已知得B(x,-3),A(0,-1).



所以=(- x,-1 - y), =(0,-3 - y), =(x,- 2).



再由题意可知(+)·= 0, 即(- x, - 4 - 2y)?(x, - 2) = 0.



所以曲线C的方程式为y =x- 2.



(2)设P(x,y)为曲线C:y =x-2上一点,因为y=x,所以的斜率为x.



因此l为,即.



则O点到的距离.又,



所以



当=0时取等号,所以O点到距离的最小值为2.



·巧思·



①(1)中,利用平面几何中“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得出“MA =MB”后,再利用抛物线的定义,便得曲线C的方程;如此,可以避免出现点和向量的坐标,而节省文字和篇幅。



②(2)中利用“O到l的距离最小时,OP ^ l”,可以避免出现直线l的方程和繁分式, 而节省文字和篇幅。



·妙解·



(1)设AB的中点为D,题设(+)·= 2·= 0MD^ABMA = MB



C是以点A为焦点、以直线y = -3为准线的抛物线:x2 = 4(y + 2).



(2)题设O到l的距离最小时,OP ^ l题意 OP ^ l时,求d = OP的最小值.



设P(x, y)d 2= x2+ y2 = 4(y + 2)+ y2=(y + 2)2+ 4 ≥ 4dmin = 2.(此时P(0,-2),l:y = -2)



【评注】



①(1)的解答的启发:利用定义(图形的定义、关系的定义等)解题虽然是常用方法,但有时给出的条件并非明显的“定义式”,这就需要将条件进行转化,使之符合某个定义。



②(2)的解答进一步展现了“转化”的思想:条件可以转化,结论可以转化,问题可以转化……可以单独转化,可以同时转化……转化为简单的式子、简单的情况、简单的要求……



5.(Ⅱ卷,理21)已知函数,曲线在点处的切线方程为.



(1)求、的值;



(2)如果当x >0,且时,,求的取值范围.



【参考答案】



(1)……a = 1, b = 1.



(2)由(1)知,f(x)=+,所以.



考虑函数,则.



①设k≤0,由知,当时,,h(x)递减.



而,故当时, ,可得;



当x∈(1,+)时,h(x)<0,可得h(x)> 0.



从而当x>0,且x1时,f(x)-(+)>0,即f(x)>+.



②设0<k<1.由于= 的图像开口向下,







且,对称轴x =.当x∈(1,)时,(k-1)(x2 + 1)+ 2x>0,



故(x)>0,而h(1)= 0,故当x∈(1,)时,h(x)>0,可得h(x)<0, 与题设矛盾.



③设k≥1.此时x2 + 1≥2x,(x)>0,而h(1)= 0,



故当x∈(1,+)时,h(x)>0,可得h(x)< 0,与题设矛盾.



综合得,k的取值范围为(-,0].



·巧思·



①由于,故可考虑x→1时的极限:f(x)→1,→1(此处需要运用型极限的“罗必塔法则”),于是应有f(x)>,亦即“f(x)->0”,因此问题便转化为证明这个不含k的不等式成立(若成立, 则k≤0),从而避免了对k的取值情况的分类讨论。



②将“f(x)-”中含有lnx的两个式子“合二而一”,并使分子与分母“分离”,则所得函数的导函数易求且简单,从而进一步节省了文字、减少了篇幅。



③得到x>1时的结论后,分析0<x<1时的情况,利用“0<x<1>1”,问题便又转化为前一种情况;



对此时的不等式进行变形,定能得到相同的结论。



·妙解·



(2)设g(x)= x --2lnx(x>0)g ’(x)= ≥0 g(x)递增



x>1时,g(x)>g(1)  = 0> ;0<x<1时,>1x>  =>



f(x)=+>(x>0,x≠1),且f(x)= 1,== = 1.



故恒有f(x)>+k≤0.



【评注】



①由于“分类讨论”要对参变量的所有可能的取值情况进行考虑,因此分类必须周全、细密,这就增加了工作量,而且其中往往包含有“无效劳动”和“重复劳动”。所以“分类讨论”不应当是首选的方法,而只能是迫不得已才采用的方法——能不分类则不分类,能少分类则少分类。



②将含有参变量的不等式的研究,转化为不含有参变量的不等式的研究,是个“突如其来”的转化、“翻天覆地”的转化,问题一下子变得清晰许多、简单许多、轻松许多……



③将lnx与有理式分离的函数g(x)的设立,不仅其导数易求、简单,而且导数的表达式反映了命题条件的本意:分子、分母“恰好”都是完全平方式,导数的零点“恰好”是另一函数的间断点……



6.(Ⅱ卷,文24、理24)设函数,其中.



(1)当a = 1时,求不等式f(x)≥3x + 2的解集;



(2)若不等式f(x)≤ 0的解集为{x∣x ≤ - 1 },求a的值.



【参考答案】



(1)……{x∣x ≥3或x ≤-1}.



(2)由f(x)≤ 0得∣x - a∣+ 3x ≤ 0.此不等式化为不等式组



或, 即 或.



因为,所以不等式组的解集为.由题设可得= ,故a = 2.



·巧思·



利用条件和结论中的等号应当同时成立,立即得到仅含a的方程;既不需要解含两个字母的不等式组,又避免了对于x≥a和x≤a的分类讨论。



·妙解·



(2)题设 f(-1)=-3 = 0(a>0)a = 2.



【评注】



①将对不等式的处理,转化为对等式的处理;将对含有两个字母的式子的处理,转化为对只含有一个字母的式子的处理——情况就大大“变化”,要求就大大“降低”……



②如果去掉题中的条件“a>0”,那么两种解答的难易对照、繁简对比将更加明显、更加突出。



【小结】



①数学是美的,“简洁美”是其中之一,也是主要的数学美,解决数学问题应当——力求简洁、简明、简单、简便,力求创优创新、尽善尽美。亦即:应当——探求尽可能简明的思路、尽可能简便的解法,探求尽可能简洁的语句、尽可能简短的表述。



②如果某个数学问题的解答过程比较复杂、步骤比较冗长,我们就要思考:这个解法算得上“较好”吗?“很好”吗?“极好”吗?还能够“改变”吗?“改造”吗?“改进”吗?亦即:教师传输给学生的知识,不仅应当是“正品”,而且还应当是“精品”、“极品”。



③“通解通法”固然需要掌握,然而知识的灵活运用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更加重要、必要甚至首要,何况高考综合题一般也不是仅用“通解通法”就能奏效的:尽管教师“千回万回”地讲解,学生“千遍百遍”地练习,最后面对试卷,许多人还是一筹莫展——这个问题更值得我们思考、思索、思虑……



(本文作者系退休机关干部、中学数学教师)

2011-07-07  人教网
下载:
关闭打印推荐给朋友大  中  小
【上一篇】品析一道新旧融合名题背景的高考题
【下一篇】一道高考题的解法探讨相关文章品析一道新旧融合名题背景的高考题
对一道线性回归分析试题的剖析
一道高考题的解法探讨
2011年江西高考一道试题解法的推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3年数学高考题另解征稿出版公告